建设新青年队伍,打造“小禾苗”IP
——江源矿山生态修复项目青年队伍建设纪实
来源:东原公司 作者:冯迪 摄影:冯迪 时间:2024-11-11

水电一局承建的江源矿山生态修复项目自开工以来,高度重视青年队伍建设,先后成立了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,作为共青团组织在党的领导下成立的两支重要力量,江源项目的青年志愿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始终坚持党旗所指,就是团旗所向,积极投身项目建设,充分发扬勇于拼搏、甘于奉献的精神,优质高效快速完成施工生产任务,同时积极参与属地建设,在组织抢险救灾和开展公益活动时均能冲锋在前,为社会贡献着青春力量。

江源项目“小禾苗”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和青年突击队成立于今年6月,自成立以来,就以充满青春气息和央企风范的IP形象活跃在属地党群共建活动一线,参与组织及开展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社会责任志愿服务活动。这些活动不仅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担当与奉献,也为社会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帮助与温暖。

高考服务篇

高考是每个学子人生中的重要时刻,为了给考生们创造一个良好的考试环境,江源项目联合白山市江源社区开展高考志愿服务。“小禾苗”们早早地来到了考点,打出青年突击队的旗帜,身穿统一的志愿者服装,面带微笑,为考生们提供周到的服务。有的志愿者负责维持考场外的秩序,确保考生顺利进出;有的则设立了服务台,为考生提供矿泉水、纸巾、应急救援箱,配备了口罩、防暑药、感冒药、清凉油、胃药等日常便药,为广大考生的健康保驾护航。在现场,志愿者们还为高考考点执勤的交警、民警、保安送上了矿泉水等物资,感谢他们在炎炎夏日里的坚守与付出。还有的志愿者为家长们提供心理疏导和放松建议。他们的付出让考生和家长们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关爱与支持。

抢险救灾篇

7月下旬,由于连降暴雨,白山市江源区湾沟镇、松树镇等地遭受洪水和山体滑坡灾害,部分河堤发生大面积垮塌,多处道路受阻,给当地居民的生活带来极大风险与安全隐患。面对突发自然灾害,中国水电一局江源项目的“小禾苗”们积极响应属地政府号召,迅速组织应急抢险队,配备疏通机械和抢险设备,包括挖掘机、装载机、自卸车等,多次奔赴松树镇及湾沟通镇洪灾现场,义务开展河道疏通和道路抢险工作,展现央企责任和担当。

包保服务篇

8月下旬,水电一局驻通沟村书记走访了解到,集安市通沟村贫困户方芸家的房屋常年漏雨,严重影响了母女俩的生活。

为此,公司主动对接有关部门,并派出白山江源项目部“小禾苗”志愿队对房屋进行修缮。通过现场勘查后,志愿队制定了适宜的修缮方案,组织现场施工,对屋顶框架进行加固,并选换了更适用的防水材料。经过数日努力,修缮工程全部完工,房屋焕然一新。

重阳敬老篇

九九重阳节,重阳敬老情,久久暖民心。花馍传温情,熠熠耀光华。中国水电一局江源项目加强与属地党组织联合共建,派出“小禾苗”们加入到重阳节期间社区组织的系列敬老活动中,与民强社区工作人员共同进行了紧锣密鼓的花馍制作,从发面到醒面,从面团到花馍,从冷冷清清到热气腾腾......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,一个个雪白诱人的花馍成型了。

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带领下,大家分组前往社区内身体不便的90岁以上高龄老人家中,为他们送上这份特别的礼物,充分体现了尊老敬老之情。

爱心圆梦篇

10月11日,江源项目部积极落实包保帮扶工作,联合江源民强社区开展“圆梦微心愿 温暖幸福家”活动,以实际行动点亮群众的微心愿,用实际行动传递着爱心和关怀。

经前期入户走访摸底和电话询问收集微心愿后,“小禾苗”走进了民强社区,根据辖区内的低保户家庭的实际情况和所需,为他们送去米、面、油、牛奶等各类生活必备品,并与低保户们亲切交谈,了解他们的身体情况和生活情况,鼓励他们树立信心、克服困难、乐观面对生活。

社区服务篇

10月17日,江源项目部了解到社区需要帮助独孤老人洒扫卫生,第一时间组织项目志愿团队,“小禾苗”深入社区为独孤老人提供志愿服务,带去温暖和关怀。

活动中,“小禾苗”们来到辖区独居老人孙淑荣家庭开展志愿服务。扫地、擦地、擦玻璃、挂窗帘……大家分工有序,扫去了灰尘,擦亮了玻璃,还特意将家中高处难清洁的地方进行了重点打扫,“小禾苗”们一边打扫,还陪老人唠起了家常,进一步了解老人的生活情况和身体状况,并仔细地检查了老人家中的用气、用电等安全问题,提醒她安全用火用电。

“小禾苗”的行动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和赞誉。他们的事迹被江源电视台、江源城市微治理等多家主流媒体争相报道,并获赠属地社区及民众所赠的锦旗及感谢信,成为中国水电一局青年形象的突出代表。他们所弘扬的正能量不仅感染了身边的人,也激励着更多的青年投身到志愿服务中去。

青春是最美的时光,也是奋斗的时光。中国水电一局江源项目的“小禾苗”们用实际行动诠释了青春的意义和价值。他们用自己的热情和汗水书写着新时代青年的篇章,展现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与担当。

在未来的日子里,“小禾苗”将会继续履行央企社会责任,服务属地公益事业,积极响应社会号召,不断创新服务载体,满足群众多样化需求,用实际行动回馈社会,传递爱心,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。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