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“一带一路”故事】十年风雨同舟路:乌干达籍媳妇的中国化旅程


发布日期:2025-08-15 信息来源:二公司 作者:刘奇 摄影:刘奇 字号:[ ] 分享

非洲大陆上的中乌连理枝

细细数来,我在中国电建水电一局乌干达项目工作已整整11年,大大小小经历过10余次疟疾、4次总统大选,却从未料到最大的挑战来自婚姻。当妻子Betty(贝媞)第一次看见我母亲寄来的腊鱼干时,惊恐地后退三步,“这‘黑石头’会吃坏肚子吗?”她满脸疑问地看着我。我笑着说到“待会儿你就见证奇迹了。”我用铁锅蒸出满屋鲜香,蒸汽朦胧中,贝媞的眼睛亮了起来:“原来这就是《舌尖上的中国》说的乡愁味道。”

还记得2020年,受国际疫情阻隔,贝媞的家族对彩礼和婚礼没有过多要求,一切从简,只在乌干达简单地举办了一场小型聚会。湖北老家的父母寄来了大红喜字和一些小礼物。那个燥热的午后,我在尼罗河畔举起自制的婚约:“用‘中国结’绑住乌干达的太阳,从此风雨共担。”

仙桃屋檐下的文明交响

2022年回到湖北仙桃农村,文化冲突比江汉平原的梅雨更密集。贝媞发现当地人酷爱小龙虾,这在乌干达几乎无人问津。她对母亲连连摆手摇头:“我不吃虫子,太可怕了!”甚至委屈地给非洲母亲视频:“妈妈,中国人什么都吃?”母亲却笑她:“你这傻姑娘真不懂吃!”

中乌文化之间的育儿理念的差异更是时刻点燃“战火。”贝媞习惯单手提着孩子胳膊走动,母亲担心伤到孩子,急得直嚷,顷刻间,两人一个说仙桃方言、另一个说英语,仿佛语言不再是交流的直接障碍。还记得,有一次宝宝发烧,母亲坚持要捂汗,贝媞却认为必须散热,两人争执不下,只能由我出面做个“中间人”。

婆媳关系的好转,发生在有次逛商场时,有位妇人在背后对贝媞指指点点,母亲毫不犹豫挺身而出:“你想搞么事?这是我家的儿媳!”贝媞怕婆婆与人争执,情急之下蹦出一句刚学的仙桃话:“姆妈,蒜了(算了),蒜了!”母亲一愣,差点笑出声。自那以后,贝媞第一次尝到母亲熬的浓香藕汤,母亲也爱上了贝媞做的香蕉饭。当贝媞用带着口音的仙桃话在菜市场砍价:“三块?您家不如去抢钱哟!”卖菜老太惊得秤砣都砸了脚。至此,语言的牢笼终于被砸碎。

珞珈山上的文化嫁接

2023年,贝媞踏进武汉大学中文系课堂学习,档案里还珍藏着当年抄满拼音的笔记本。她活跃在校园里,多次在国际文化节和晚会上展示奔放的非洲舞蹈,甚至熟练的那首《甜蜜蜜》《我想把我唱给你听》时常引得满堂喝彩。她的蜕变渗透在生活的每个角落:

舌尖融合,将热干面创新改良成“芝麻酱香蕉卷”;

仪容再造,将非洲编发巧妙挽成汉式惊鸿髻,汉服腰间点缀着家乡的马赛族彩珠腰带;

思想蝶变,挣脱了原生文化中男尊女卑的束缚,真切感受到平等关系的温暖。

十年中乌长河共此月

我与贝媞虽结为夫妻五年,却已相识十年。人们常说“七年之痒”,但我们的世界依然充满新鲜,这次再陪她重访工作的乌干达水电站,原先泥泞的河岸早已矗立起巨型发电机组。贝媞指着输电线塔下摇曳的野花丛:“看,我们的定情花!”月光下,我望向妻子的背包,左侧挂着湖北布贴的“福”字,右侧拴着乌干达的驱邪珠。这对异国信物在晚风中轻轻碰撞,叮当作响,奏响一曲连人类学家也难以完全解析的和谐乐章。

据数据显示,类似贝媞这样的中非婚姻,在湖北十年间增长了17倍,我们这些中非结合的家庭,如同微缩的“一带一路”,用厨房里升腾的炊烟、摇篮边交织的汉语与斯瓦希里语童谣,书写着比任何外交文书都更温暖、更生动、更广泛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篇章。

惟愿下一个十年,我与贝媞的故事依旧在“一带一路”见证下,温暖而不平凡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