四十载筑电架桥 十年非洲赤子心 |
|||||
——记水电一局乌干达项目常务副经理李世光
|
|||||
前言 在非洲大陆的广袤土地上,有这样一位中国建设者:他扎根非洲十余载,足迹遍布乌干达、赞比亚、刚果(金)三国。他从东北黑土地到非洲尼罗河畔,从热血青年到花甲之年,从国内重大水利工程到海外“一带一路”建设,用四十余年的职业生涯诠释了何为“坚守初心,勇担使命”。他,就是中国电建水电一局乌干达项目常务副经理李世光。 自1985年参加工作以来,李世光始终奋战在基层施工一线,2014年他响应国家“一带一路”号召,远赴非洲扎根近十年。他凝聚团队力量,带领团队攻克技术难关,引水通电,架桥修路,用一座座工程丰碑架起中非友谊的桥梁,为当地民生改善和中非合作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,书写了中国电建人在“一带一路”建设征程上的动人篇章。 2025年3月,这位“非洲筑梦人”光荣退休,但他的故事与精神,一直激励着水电一局海外建设者在非洲勇毅前行。 乌干达:从水电站到跨河桥,缔造“中国速度” (一)伊辛巴水电站:点亮“非洲明珠”的“光明工程”。 2014年7月,49岁的李世光主动请缨奔赴乌干达,参与伊辛巴水电站项目建设。作为首批进场人员,面对当地疾病肆虐、基础设施薄弱、各类资源匮乏、文化语言沟通障碍、设备物资海运周期长等挑战,李世光带头发扬“没有条件就创造一切条件”的优良作风,以“开荒牛”的魄力迎难而上,破解施工困局。面临业主频繁更换咨询团队、设计频繁变更等挑战,他带领项目团队优化施工方案,加大二次开发力度,最终促进项目超额完成各项经营指标任务。从2015年2月大坝基坑首次爆破到2019年3月电站竣工发电,1566个日夜的奋战中,他带领团队累计完成基坑土石方开挖45万方(5个月完成)、混凝土浇筑36.2万方、钢筋制安2万吨、土石方填筑113.38万方,创造了月均基坑开挖超8万方的当地纪录。2019年3月,水电站正式移交发电,年供电量达10.39亿千瓦时,彻底扭转了乌干达电力短缺的局面,在并网发电当天,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按下启动按钮,并且盛赞“这是中乌合作的典范工程!”那一刻,当看着万家灯火通明,李世光长舒了一口气,激动地悄悄抹去眼角的泪光。 (二)下游交通桥:疫情下的“逆袭奇迹”。 2019年,凭借伊辛巴水电站的卓越口碑,李世光团队再担重任——建设横跨维多利亚尼罗河的伊辛巴下游交通桥。然而,2020年3月末,乌干达当地新冠肺炎疫情暴发、封锁国境,半数中方骨干员工滞留国内。面对工期紧张、人员短缺、尼罗河水位暴涨等挑战,李世光果断决策,防疫生产“双线作战”,实施营地“封闭式一体化”管理,将300余名乌籍员工集中管控,实现了“零感染”。他带领团队创新管理,缔造“电建速度”,经过近15个月的攻坚克难,圆满完成了全长890米的两座钻孔灌注桩桥梁和3.5公里道路的建设任务,于2020年12月31日按期完成所有施工任务,获竣工证书并正式移交业主(乌干达公路局),成为乌干达水上桥墩施工历时最短的标杆工程。2021年1月通车仪式,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再次莅临伊辛巴项目,和项目团队一起见证了下游交通桥的正式运行。当地企业家弗兰克感慨到:“往返两岸从以前的40分钟缩短到如今的8分钟,是中国电建圆了我们的梦!” 赞比亚与刚果(金):拓展版图,筑牢民生之基 (一)赞比亚卡夫拉夫塔供水项目:新市场的“破冰者”。 坚守着“市场就是生命线”的初心,2018年4月李世光带领商务人员转战赞比亚,负责卡夫拉夫塔供水项目前期筹划与建设,面对新的国别,他敢打敢拼,带领团队平场地、选营区、策划项目未来。同年,随后的7个多月时间里,他多次奔赴于乌干达、赞比亚两国,年迈的身躯面对半夜凌晨4点的航班,他从未退缩、从不抱怨,穿梭于两国的夜色与时差之间。当赞比亚项目前期工作一切就绪,他毫不犹豫地将项目经理的“接力棒”交给了下一任接棒者。如今,当看到赞比亚卡夫拉夫塔供水工程大坝过流的景象,回想过往,这也是属于他的一份荣耀。 (二)刚果(金)曼特内道路项目:打通经济动脉。 俗话说,“追梦人,永远在路上。”这就是李世光最真实的写照。2023年7月,李世光临危受命,被安排负责刚果(金)曼特内道路升级工程,面对项目地处热带雨林、地质复杂、雨季漫长、工期任务紧、施工难度大、交通管制严等严峻挑战,他带领团队创新采用“冷再生工艺”,为道路沥青面层施工奠定了坚实基础,也保证了项目于2024年7月按期完工。道路通车后,沿线农产品运输成本降低40%,直接带动当地数万家庭增收,大力促进了当地经济社会的发展。 “一带一路”践行者:架设中乌民心相通之桥 (一)授人以渔,打造属地化交融。 十年间,李世光带领团队不仅建成了一座座工程,更播撒下中乌友谊的种子。他始终秉持“友好合作 授人以渔”的属地化管理理念,推动当地“乌籍员工导师带徒”计划,通过专业技能培训、观摩交流、劳动竞赛等方式,培养了一大批乌籍工程师、电焊工、钢筋工、操作手、修理工等技术工人,目前他们已成为当地社会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。近十年来,推行属地化用工,吸纳当地劳工8000余人次,既为当地培养了大批技术型人才,也带动了周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,更彻底改变了少数乌干达人的命运。项目乌籍司机巴希尔说:“中国同事教会了我技能,让我从失业者变成家庭的顶梁柱,这一改变来源于中国电建的到来。” (二)以心换心,书写文化共情。 “民心相通,始于文化的相互尊重。”为促使中方员工更好地融入当地文化,提升乌籍员工的工作效率,李世光主动带领中方员工学习英语和斯瓦希里语,组织中乌员工一起包粽子、猜灯谜、贴春联等活动,丰富文化交融。面对当地业主要求及技术规范,他号召项目团队以当地人为师,诚恳向乌籍工程师请教学习当地规范,通过中乌员工相互学习、互相借鉴,达到了互利共赢、合作双赢的效果。同时,他始终要求项目团队要尊重当地风俗文化,注重属地化管理,真正做到了融入当地,与当地同命运、共成长。2025年1月退休前夕,李世光动情地说道:“‘一带一路’是共赢之路,更是连心之路。我们建的不仅是水电站和道路桥梁,更是中非人民民心相通之桥!” 十年非洲路,一生电建情 从水电站到跨河桥,从乌干达到刚果(金),李世光用十年芳华再次证明:“一带一路”海外建功从不是遥远的传说,而是无数如他一般的建设者“用脚步丈量世界山海、用匠心浇筑工程丰碑”的中国故事。 正如他在退休感言中所说:“我的职业生涯结束了,但中国电建点亮非洲的征程,永远在路上。”这位老水电人用实干与担当诠释了中国建设者的初心与使命。他的故事,既是中国电建“走出去”战略的微小缩影,更是“一带一路”共商共建共享精神的生动写照。 未来,无数电建人将继续沿着他的足迹,在广袤的非洲大地上,书写更多“跨越山海,心手相连”的新时代海外故事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