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在云南边境的崇山峻岭间,曾经只有云雾与密林交替驻守,如今却多了一片片整齐排列的深蓝色光伏板。它们顺着山势铺展,像为山地披上了一层“银帆”,在阳光的照耀下泛着微光——这是边境与光伏的奇妙结缘,积极响应“3060”低碳目标,点亮绿色发展新引擎,在云南边境的连绵山峦间,一片片光伏板在阳光照耀下熠熠生辉,宛如蓝色的海洋,与周边的自然景观相映成趣。这些山地光伏项目正积极响应国家“3060”低碳目标,成为云南绿色发展的新引擎。 新能源项目的崛起 从2014年进入石林光伏项目开始,到2021年再次重返小湾、爱华、阿柱田光伏项目,这支光伏团队成员也在一步步成长,在阳光下履约,心情格外香甜和灿烂。在昆明石林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建设过程中,项目团队始终保持着高度的责任感,兢兢业业,攻坚克难,精益求精,认真抓好每一项工作。坚持公司高标准、严要求的特点要求,全面落实“品牌+低成本”理念,坚持施工过程、工序、工艺的高标准,坚持人员能力、素质的高标准,积极培育各个施工阶段的亮点,注重塑造过程品牌和施工品牌,注重引进新技术,加强自主创新,在机制创新、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等方面不断取得了新突破。最终昆明石林太阳能光伏示范电站荣获2019年度中国电力优质工程奖。 攻坚克难,打造山地光伏示范项目 云南边境地区地形复杂,山峦起伏,给光伏项目的建设带来了诸多挑战。但项目建设团队不畏艰难,通过科技创新和精细规划,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。新路取决于心路。心路在脑海中草拟,测量队员却要走遍山山水水,布点,连网。难点是道路和运输,项目场址分散,影响尤为严重。往往是路找到了,想修,却时常遇到阻工。当合理补偿成为不可能的时候,僵持更是彼此不愿意接受的状况。 以小湾/爱华、阿柱田光伏项目为例,该项目施工区域地势陡峭,交通不便。项目建设团队采用了架空索道、单轨运输机、无人机吊装等创新运输方式,解决了设备和材料的运输难题;在施工技术上,研发了柔性支架技术,适合山地地形的光伏支架安装技术,提高了施工效率和稳定性。经过不懈努力,该项目顺利建成并投入运营,成为山地光伏项目的示范工程。 绿色效益显著,助力碳减排目标实现 这些山地光伏项目在带来清洁能源的同时,也产生了显著的绿色效益。据测算,小湾/爱华、阿柱田光伏项目投产后每年节约标准煤11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30万吨、二氧化硫排放约260吨、氮氧化合物排放约260吨、烟尘排放约38吨,大量的清洁能源接入电网,有效减少了对传统化石能源的依赖,优化了能源结构,为国家“3060”低碳目标的实现贡献了重要力量。与此同时,光伏项目的建设还促进了当地生态环境的改善。项目建设过程中,注重生态保护和修复,通过植被恢复、水土保持等措施,减少了对环境的影响,实现了光伏发电与生态保护的良性互动。 产业协同发展,带动地方经济腾飞 云南边境山地光伏项目的发展,不仅带来了环境效益,还带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。一方面,光伏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,从前期的项目规划、工程建设,到后期的设备维护、运营管理,为当地居民提供了丰富的就业岗位,增加了居民收入。另一方面,“光伏+农业、农牧”等光伏复合项目的建设,使项目在正常发电的同时,还可以种地、畜牧、养林和渔业养殖,实现了一举多得,让光伏电板下的荒山逐渐变为“金山银山”,让群众受益。在光伏板下种植滇黄精、白及等中药材,农户不仅可以享受土地收入,还实现了家门口就业。 光伏带来的改变,远不止“用上稳定电”这么简单。过去闲置的荒山坡,如今成了“发电宝地”,村集体通过土地流转获得了稳定收益,不少村民还成了光伏电站的运维员,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。“以前守着大山没盼头,现在每天看着光伏板,就像看着‘阳光银行’,心里踏实!”一位当地村民的话,道出了边境群众的真切感受。 更令人欣喜的是,光伏产业还与边境的生态保护“同频共振”。电站建设过程中,施工队特意保留了山间的原生植被,光伏板下还尝试种植耐阴的中药材、牧草,形成“板上发电、板下种植”的立体农业模式。曾经的荒山不仅披上了“蓝色铠甲”,还成了兼具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的“金山银山”,守护着边境的绿水青山。 云南边境山地光伏项目在响应国家“3060”低碳目标的征程中,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。未来,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政策的持续支持,这些山地光伏项目将继续发挥重要作用,为云南的绿色发展和国家的低碳转型贡献更大的力量,成为可持续发展的生动实践和亮丽名片。 如今,站在云南边境的山巅远眺,深蓝色的光伏板与连绵的群山、错落的村寨相映成趣,一束束阳光通过光伏板转化为清洁能源,不仅点亮了边境群众的幸福生活,更为边疆的乡村振兴注入了源源不断的“光能力量”。这跨越山海的“光伏之约”,正让云南边境的山地焕发出新的生机,书写着属于边疆的“阳光故事”。
|
|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