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水网项目人防为本+技防为翼 筑牢防汛安全


发布日期:2025-08-21 信息来源:一公司 作者:牛思博 摄影:白云皓 字号:[ ] 分享

入汛以来,多地降雨天气接连不断,防汛工作面临严峻考验。作为吉林省重点水利工程的建设骨干力量,大水网项目部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将防汛工作作为当前安全生产工作的重中之重,摆在突出位置来抓,采取“智慧赋能+实地排查+机制保障”有力举措,全方位筑牢安全防线,确保项目建设平稳推进。

智慧工地构筑“科技防护网”

“目前实时降雨量已达35mm/6h,系统已自动向相关负责人发送预警信息。”在施工九标段的智慧工地监控中心内,工作人员正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上跳动的各项数据。

为提高防汛监测的精准度和及时性,项目部大力推进“智慧工地”建设,在各作业区、隧洞出入口、材料堆放场等关键区域部署了气象环境监测站、雨量桶、智能视频监控设备和人员定位系统,通过物联网技术与智慧管理平台实时连接,实现24小时不间断采集风速、降雨量、现场画面以及人员位置等信息,并进行分析处理。一旦监测数据超出预设的安全阈值,系统会立即通过短信、工作群等方式向项目管理人员和现场值班人员发出预警,为项目及时处置险情赢得宝贵时间。

“过去依靠人工巡查,遇到恶劣天气,不仅效率低下,工作人员的安全也难以保障。如今有了这套智慧监测系统,我们在监控中心就能实时掌握各个重点区域的汛情状况,就像给工程装上了‘智慧眼睛’和‘灵敏耳朵’。”项目技术负责人姜学顺介绍说。

提前排查筑牢“实体防护墙”

项目部始终坚持“以防为主、防治结合”原则,在入汛前就组织开展了全方位、深层次的防汛专项检查行动,深入5个施工区域,对材料堆放场、应急物资库、排水设施等重点场所和设备进行逐项排查,检查各区域的排水沟是否畅通、排水泵的运行状况是否良好、防汛沙袋的堆放是否规范;对救生衣、急救箱、抢险工具等应急物资进行“清单式”清点,确保数量充足、性能完好;现场对发电机、对讲机、应急照明等设备进行调试,保障在关键时刻能够“调得出、用得上”。

针对部分区域地质条件复杂、汛期易发生滑坡等险情特点,项目部提前启动专项监测工作,组织专业技术人员定期进行无人机航拍和人工现场复核,时刻监测地质变化情况,动态分析安全稳定性,为防汛决策提供科学依据。检查中发现的2处安全隐患,均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,明确责任人及整改期限,确保“即查即改、立行立改”,实现隐患“清零”。

机制保障压实“责任链条”

为进一步压紧压实防汛责任,项目部进一步健全完善防汛责任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,将责任细化到每个岗位、落实到每个人员。召开防汛工作专题会议,要求全体施工人员时刻绷紧安全度汛弦,坚决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,总结防汛经验教训,不断优化应急预案,定期组织防汛应急演练,提升全员应急处置能力;加强联动协作,主动与当地防汛指挥部、气象部门、水利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,畅通信息共享渠道,确保能够第一时间获取气象预警、水文监测、地质灾害预报等关键信息,形成“信息互通、资源共享、力量互补”的防汛工作合力;严格值班值守,执行24小时领导带班和专人值班制度,确保值班人员在岗在位、通讯畅通,能够快速响应、高效处置各类汛情信息和突发情况。一旦发生险情,立即启动应急响应,果断采取抢险措施,最大限度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。

项目建设团队将持续密切关注汛情变化,不断升级防汛举措,以“万无一失”的准备应对“一失万无”的风险,全力保障工程建设安全度汛,为水网工程建设保驾护航。
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