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内质量标杆!同规模导流洞混凝土浇筑施工的“排头兵” |
|||||
|
|||||
日前,由水电一局承建的西南某水电站导流洞工程,获得国家可再生能源发电工程质量监督站专家组高度评价,被誉为“国内同规模导流洞混凝土浇筑施工的排头兵”。 西南某水电站位于西藏自治区芒康县境内,是澜沧江上游河段规划一库七级开发方案的第五个梯级,初拟装机容量2600兆瓦,工程规模为一等大(1)型工程。水电一局承建的西南某水电站导流洞工程,主要施工项目为1号、2号导流洞,两条导流洞平行布置在右岸,洞身断面尺寸为13.2米x15.4米(宽x高),洞身长度分别为 3741米 和 3606米,隧洞采用全断面钢筋混凝土衬砌。 水电一局自项目开工以来,以“建精品工程,树一局丰碑”为目标,抓好工程建设,项目多个节点提前工期节点完成,荣获“西藏自治区工人先锋号”及“西藏自治区建功澜沧江标兵单位”。水电一局项目团队全体人员践行“精益建造”理念,以数字智能建造+绿色电动设备,全力打造国内导流洞质量行业标杆。 “一仓一总结”,筑牢质量基础 施工前,技术人员详细讲解各工序施工工艺、质量控制要点、质量通病预防措施及质量验收程序、评定标准;突出以“现场实效”为导向的质量培训,针对各工作面存在的质量问题和潜在风险,及时组织现场质量教育培训,针对短板弱项和现场问题进行针对性培训,使作业人员熟练掌握关键工序质量控制标准和操作规范,减少质量通病,提升一次性验收合格率。推行“一仓一总结”工作机制,印发施工工艺标准化手册,每仓仓面张贴质量追溯二维码,确保质量责任可追溯。源头严控,骨料零杂质,对原材料严格执行“先检后用”,精准优化配合比设计,根据环境温度、运输距离动态微调外加剂掺量,通过大量试配,寻求骨料、外加剂等掺量的最佳平衡点,确保入仓混凝土坍落度达标。数智赋能,精准双控。投入使用的智能化拌合系统具备自动称量、误差实时报警、数据存储追溯功能。定期对电子秤进行砝码校准,确保计量精度满足规范要求。运输车队采用拌合站智能APP控制,在拌合站和各洞口采用刷卡形式,确认车辆运输的浇筑部位和混凝土标号“精准入仓”。 聚焦关键工序,标准化施工保证质量 混凝土仓面摆放标准化施工工艺牌、开仓条件确认牌、混凝土浇筑质量责任牌。“标准化工艺牌”指导施工过程,使作业人员掌握工艺流程和质量要求;“开仓条件确认牌”把控施工起点,确保振捣棒、靠尺等工器具准备就绪,满足开仓条件;“混凝土浇筑责任牌”明确浇筑时段、职责分工,确保每个环节责任到人,减少因准备不充分导致的停工或工序冲突。建立“每仓拆模后检查维修”机制,拆模后及时清理、打磨、校正模板,更换废旧模板,确保模板强度、刚度和表面平整度,从模板维护环节提升表观质量。布置的模板架立筋,控制高程及设计结构面,控制每块模板接缝平顺,测量复核设计结构面,复核模板边线时均按正偏差(+1cm)控制,以减少偏差;模板安装前涂刷水性脱模剂。 温度+湿度“双保险”,实现效益双赢 针对高寒地区特点,项目创新采用“冷却水管+土工布+薄膜”组合养护:衬砌内部预埋冷却水管(间距1.5米×1.5米),通循环水降温,将内部最高温度控制在65℃以内,内外温差≤20℃;拆模后立即覆盖土工布+0.1毫米厚塑料薄膜,持续喷淋养护14天。“就像给混凝土‘敷面膜’,既要降温防裂,又要保湿防干。”经过检测,水电一局承建的导流洞衬砌混凝土抗压强度平均值、抗渗等级、抗冻等级均优于设计要求,结构密实度满足“镜面混凝土”标准。从每100平方米要修补3-5处蜂窝麻面,基本实现‘零修补’。”更关键的是,低坍落度工艺通过减少后期修补费用、缩短工期,综合效益极大提升。 “我们的目标不仅是建好一座导流洞,更要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技术标杆。”项目技术负责人讲到,下一步将引入智能振捣系统(实时监测振捣频率、深度)、数字化温控平台(AI算法优化冷却水管布置),进一步提升工艺的智能化水平。 以毫米之功,铸造百年之基,从“高流动性”到“高密实度”,从“经验施工”到“精准管控”,水电一局西南某水电站项目以低坍落度工艺为突破口,攻克了水电站导流洞施工的质量痛点,交出了一份“高质量答卷”。这不仅是技术的创新,更是对“百年工程”初心的坚守,每一方混凝土的背后,都是对安全的承诺,对质量的敬畏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