匠心之光——海外工程战线上不朽的灯塔
来源:二公司 作者:侯俊龙 摄影:侯俊龙 时间:2025-11-06

在服务“一带一路”建设上,有这样一群默默奉献的建设者,他们以坚韧不拔的毅力,凭借一丝不苟的匠心精神,扎根在异国他乡,铸就一座座丰碑。水电一局海外项目职工李世光,便是其中的一座不朽灯塔。他的坚守与奉献、创新与引领,不仅成就了一个个伟大的工程,更照亮了无数后来者的前行之路。他的故事,仿佛一曲深沉而悠远的交响乐,传递着工程人的精神力量,激励着更多人在挑战中勇往直前。

李世光,常年奋战在海外一线,默默坚守在非洲的工地上,一待便是11年,面对严苛的环境,他总是笑着说:“这点儿苦不算啥,工程不就是这样吗?活儿干好了,比啥都值当!”从青葱岁月到如今的两鬓微霜,他早已在钢筋水泥间打磨出了不屈的毅力和一颗坚韧的匠心。

从日出到日落 筑梦远方

每次聊到年轻时的工作经历,他总是摇着头微笑,说那时候“没什么了不起的,就是天一亮就开工,天黑了就收工”。可实际呢?那是整整40年的坚守与拼搏。在远离祖国的异国他乡,他和同事们一起,在泥泞中打下基础桩,在烈日下支起钢架,在暴雨中坚守桥头……每一座大坝、每一条道路,都是他生命中的里程碑。

在乌干达伊辛巴水电站的项目上,展现了他一贯的稳健和专业。当地的工程条件艰苦,设备资源有限,然而他凭借丰富的经验和对工作的执着,带领团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。“干工程就像种地,耕耘的时候别嫌累,收获的时候才香甜。”他常用这句话鼓励大家,即使前方是“荆棘密布”,也要一步一个脚印走下去。

尽管他已年近60岁,但他的步伐却依然坚定。每周,他都在项目部、首都、乌干达边境之间来回奔波,风雨无阻。披星戴月,一天几十公里的路程,他日复一日,从不抱怨。

他不仅在言语上给予大家鼓励,更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。他不知疲倦地奔走,每天往返几十公里的路程,他从不喊累,也从未停下前进的脚步。“只要心中有信念,天再黑也会迎来黎明。”这句话,不只是他对团队的鼓励,更是他对自己信念的坚定。他用无数次的奔波与坚持,为整个项目团队注入了新的动力。他的身影,成了乌干达项目部每一位员工心中最强大的依靠。他用实际行动诠释了什么叫做真正的领导力,不仅仅是指挥和安排,更是以身作则,用心去关怀,用信念去引领。

走在时代前沿 突破传统

坚守之外,李世光从不止步。他不仅仅是一个工程老兵,还是一位充满创新精神的领路人。他深知,时代在变,工程建设不能只靠老经验,要不断引进新技术,适应新需求。“老方法再好,也有跟不上趟的时候。”他说这话时,语气平淡,但透出坚定。他总是鼓励年轻工程师多动脑,多创新,“别怕出错,只有敢于探索,才能真正干出一番事业。”

他不仅是一个沉稳的管理者,更是一位懂得体谅与成全的长者。在李世光眼中,员工不是冷冰冰的称号,而是一个个有血有肉、有故事的个体。他常对年轻人说:“出来干活不容易,咱都想着家里人。别光顾着干,得照顾好自己,心里舒坦了,活儿才越干越顺。”

一次,一个年轻工程师连着几天加夜班,累得脸色发白。李世光看出了不对劲,拍拍他的肩:“去歇会儿,我来盯。”那天夜里,工地的发电机声一刻没停,空气里全是热浪和柴油味。他披着反光背心,一直守到凌晨三点。那位工程师后来回忆说:“那天我醒来,看见李总还在那儿照着仪表——那一幕我这辈子都忘不了。”

永恒的印记 时代的灯塔

对于李世光来说,工程不仅仅是他的职业,更是他的信仰。即便年过半百,他依然像一座灯塔,屹立在工地上,为身边的同事和后辈们指引方向。他从未停下学习的脚步,也从未放弃对卓越的追求。

“只要你心中有信念,脚下的路就永远不会断。”这句话,他常常挂在嘴边。李世光的信念,就像他浇筑的混凝土一样,坚固而持久。

2025年初,他正式退休。原本以为终于可以卸下肩上的重担、回归宁静的生活,但当项目部又一次向他发出了返聘邀请,面对新的建设任务和年轻团队的成长需要,他没有犹豫——又一次踏上了飞往非洲的航班。

“我这辈子和工地打了几十年交道,干工程已经成了习惯。”他说得很平静,却让人动容。如今的他,依旧早出晚归,依旧在施工现场穿梭,指导、检查、传授经验。只是鬓角更白了,步伐更稳了。

时间或许会冲刷掉他的足迹,但他在每个项目、每位同事心中留下的印记,将永远存在。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,诠释了什么叫做“匠心永驻,初心不改”。

如今,他不再是年轻时的“冲锋者”,而是团队里的“引路人”——那束从未熄灭的光,仍照亮着更多后来者,指引他们踏上更广阔的征程。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