筑牢能源基石,奏响建设边疆强音 |
|||||
——新疆哈密抽水蓄能项目下水库大坝填筑纪实
|
|||||
在新疆哈密的广袤大地上,一项关乎能源结构优化与区域发展的重大工程——新疆哈密抽水蓄能电站正稳步推进,而下水库大坝填筑工作作为其中关键一环,备受瞩目。 战天斗地:在苍茫戈壁立起“骨架” 八月盛夏,骄阳似火,掠过耳畔的风裹挟着沙砾的温度,戈壁滩上直逼40℃。水电一局新疆哈密项目下水库大坝填筑现场,却丝毫不见懈怠——自卸车往来穿梭,振动碾轰鸣作业,建设者们顶着烈日工作,汗水浸透了工装。 这片河谷曾是风与沙的领地,地质复杂、昼夜温差大,给坝体填筑带来重重考验。为确保每一层土石方的压实度达标,项目技术团队创新采用“分层碾压+实时监测”模式,白天顶着烈日优化摊铺参数,夜晚借着灯光分析数据,硬是在坚硬的岩层上一点点“垒”起大坝的雏形。如今站在观礼平台俯瞰,坝体已如巨龙般横亘河谷,初步显露出“截断天山云雨”的壮阔气势。 科技赋能:让每一方土都“精准到位” “碾压轨迹偏移3厘米,需及时调整方向!”在大坝填筑指挥中心,技术员通过智能监控系统实时提醒现场操作手。这套融合了北斗定位与物联网技术的智能碾压系统,是大坝质量的“守护神”。 系统屏幕上,每台设备的作业轨迹、振动频率、碾压遍数都清晰可见,一旦出现参数偏差,立刻发出预警。以往靠人工记录的压实度数据,现在通过传感器自动实时上传,合格率从92%提升至98%。“以前凭经验,现在靠数据,心里更有底了。”老技术员的话道出了科技带来的变化。不仅如此,通过优化配料比例和碾压工艺,项目还实现了单日填筑量突破13000立方米,较计划提前完成阶段性目标。 凝心聚力:用坚守诠释“责任担当” “儿子在视频里叫爸爸,真想抱抱他啊。”说起家人,年轻的施工部主任眼眶微红,却转身又投入了夜间施工调度。在这个平均年龄不到35岁的团队里,这样的故事并不少见。 为赶施工进度、高质量完成任务目标,项目部实行“双班倒”工作制,党员先锋队带头发挥先锋模范作用。施工部投身“昼夜施工”、质检部、安环部在坝面来回巡查,每天走的步数都能突破2万……正是这份坚守,让大坝在戈壁深处稳步“生长”。截至目前,坝体已完成填筑总量的68%,为后续工程的开展筑牢了基础。 从晨光微露到繁星满天,从一片荒芜到坝体屹立,新疆哈密下水库大坝的每一寸“成长”,都凝结着建设者的汗水与智慧。这座在戈壁中崛起的“水塔”,将在不久的将来,以“锁住洪流、滋养一方”的姿态,为哈密的能源发展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