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今天是八一建军节,当清晨的阳光洒满临沧光伏项目部,我习惯性地整理了一下工装领口。从2019年穿上军装,到2025年在光伏电站的工地上迎来又一个建军节,六年光阴在身份更迭中流淌,身份在变,但骨子里那股“不服输”的劲儿,早已在军营的熔炉里铸成了永恒的底色。 军营教会我的,是 “站好每一班岗” 2019 年的夏天,刚读完大一的我背着迷彩包走进营区,行李箱轮碾过水泥地的声响,像是为青春奏响的出征鼓点。部队的日子从凌晨五点的紧急集合哨开始,三分钟内穿好衣裤、叠好被子、扎紧武装带,楼道里此起彼伏的 "咚咚" 声里,我读懂了什么是 "分秒必争"。 烈日下的队列训练最是磨人。当汗水顺着帽檐在下巴汇成水珠,当迷彩服后背洇出深色的盐渍,当踢正步的脚掌在水泥地上踏出整齐的震响,曾经的娇气像被烈日烤化的雪,渐渐凝结成 "纪律" 二字的轮廓。野外拉练时,战友小王把我肩上的步枪抢过去扛在自己肩头,那句带着喘息的 "我帮你扛",让我在负重前行的疲惫里,触碰到了 "责任" 与 "担当" 的温度。 最难忘那个暴雨倾盆的夏夜。站在岗亭前的我,任凭雨水顺着帽檐灌进衣领,睫毛上的水珠模糊了视线,却死死盯着营区大门的方向。班长巡逻时的话在雨幕中愈发清晰:"站岗不是站样子,是守住身后几百号人的安全。" 两个小时里,雨水顺着枪管往下淌,裤脚早已湿透结冰,可双腿像生了根的钢柱,直到换岗战友的脚步声传来,才发现后背的衣服已能拧出半盆水。那是我第一次真切体会到,"坚守" 二字写出来简单,扛起来却重逾千钧。 校园重拾的,是 “把专业学扎实” 2021年退伍复学那天,华北水利水电大学的梧桐叶正落得满地金黄。走进教室时,曾经觉得晦涩的《钢筋混凝土结构》课本,突然有了不一样的重量。军营里练出的 "较真" 劲儿,成了啃专业书的利器 —— 就像当年研究战术图那样,我把复杂的力学公式拆解成 "进攻路线",把结构节点分析当作 "防御工事"。 部队里 "精准到秒" 的执行力,被我转化成了新的作息表:清晨六点的图书馆座位,深夜实验室的台灯,还有草稿纸上反复演算的力学模型。记得为搞懂光伏支架的受力原理,我抱着图纸在实训基地蹲了三天,直到把每个焊点的承重参数都摸得一清二楚。毕业季招聘会上,“水电一局”四个字像道强光刺破迷雾 ——土木水利与电力工程的交叉领域,不正是为我量身定做的“战场”?能把专业知识变成实实在在的建设力量,像当年在部队那样“为一件事拼尽全力”,这便是我对青春最坚定的承诺。 项目工地上,是 “战场” 也是 “考场” 今年7月5日,当水电一局的入职通知书攥在手里,纸页边缘都被我捏出了褶皱。五天入职培训里,两天军训让迷彩服重新裹紧肌肉记忆——稍息时脚后根的脆响,正步走时摆臂的角度,仿佛六年间的时光从未流逝。三天专业培训则像打开新的战术手册,光伏组件的安装精度、汇流箱的接线规范,每个数字都需要像步枪射击的瞄准镜般精准。 7月11日踏上临沧的山头时,示范区的光伏板正沿着山势铺成蓝色海洋。阳光掠过板面向我涌来,恍惚间与军营岗亭的探照灯重叠——当年握着钢枪守护的是夜幕下的平安,如今丈量光伏板间距建设的,是绿色能源照亮的未来。当八一建军节的风掠过光伏阵列,我抬手扶正头顶的安全帽,帽檐下的目光依然如当年站岗时坚定。 从军人到水电人,变的是肩上的徽章,不变的是“向前冲”的勇气。在这片土地上,我会把每个光伏支架的垂直度当作“队列标准”,把每条电缆的敷设精度视为“射击环数”。因为我深知,不管穿军装还是工装,“奋斗”都是对青春最铿锵的回答,更是“军人”二字永远闪耀的注脚。 |
|||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