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
|
|||
|
小断面、长距离、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洞施工,始终是安全管理的“硬骨头”。这类工程空间受限、作业面狭窄,人员与机械的回旋余地极小;战线拉得长导致信息传递滞后,前端风险难以及时反馈至指挥层;加之复杂地质可能突发突泥、涌水、坍塌、岩爆等险情,安全管理稍有疏漏便可能引发灾难性后果。结合罗泊河引水隧洞项目实践,我对这类工程的安全管理有了更深刻的认知,也总结出一些值得沉淀的经验与反思。 面对“窄空间”挑战,安全管理必须从“空间利用”和“流程优化”两方面双管齐下。小断面有多小?断面尺寸2.3m×2.5m,小到一辆家用小轿车和一个人在隧洞内相向而行时空间都很局促。“窄空间”特性,决定了安全管理必须注重“空间利用”和“流程优化”。小断面的安全管理,本质是对“有限空间”的精细化掌控,每一寸空间的利用都必须服务于安全与效率的平衡。 应对“长战线”难题,核心在于构建“全链条、无死角”的监控体系以打破信息壁垒。长距离有多长?不含支洞长度约8.9公里,步行需要2个小时。“长战线”挑战,要求安全管理构建“全链条、无死角”的监控体系。长距离隧洞的安全管理,核心是打破“信息壁垒”,将风险管控的“触角”延伸到每一个作业环节。 对于“不可预见性”地质风险,考验的是安全管理的“应急能力”。复杂地质有多复杂?正高级地质专家在评审专项方案时评价道:“中国乃至世界最复杂的地质就在云南,我在云南有几十年的地质经验,这条隧洞的地质在我职业生涯中遇到的地质里,都算是复杂的”。“不可预见性”,考验着安全管理的“应急能力”。白抛山隧洞掘进施工过程中,洞内突然发生涌水,若不及时处置,可能导致洞体坍塌。险情发生后及时启动了应急预案,撤离作业人员,加强排水措施,紧急制定了针对性的应对方案。待水流稳定,立即加强支护,预埋排水管,加强监控量测,快速控制住了险情。反观同类项目中发生的事故,很多都是因为处置不及时、不科学,导致险情扩大。复杂地质隧洞的安全管理,不能依赖“侥幸心理”,必须做到“一案一策”、科学决策、快速反应。 人员的“安全意识”贯穿始终。在小断面、长距离的封闭环境中,人员容易产生疲劳感和麻痹心理,违规操作的风险随之增加。我们除了定期开展安全培训外,还采用“案例警示+现场演练”的方式,将同类项目的事故案例制作成短视频,在营区循环播放;组织开展隧洞坍塌事故应急演练,让每个人员都熟悉自己的职责,从“要我安全”转变为“我要安全”“我会安全”。 安全管理没有“一劳永逸”,唯有“持续改进”。小断面、长距离、复杂地质条件下的隧洞安全管理,没有“一劳永逸”的方案,只有“持续改进”的过程。它要求管理者既要关注“细节”,在空间利用、流程优化上精打细算;又要着眼“全局”,用科技手段打通信息传递的“最后一公里”;更要敬畏“风险”,以完善的预案和充足的准备应对地质的不确定性。同时,必须始终把“人”放在首位,让安全成为每个人的行为习惯。 未来发展要从“被动应对”到“主动预警”,再到“本质安全”的路径演进。从“人防”到“技防”乃至“无人化”。未来,随着水利工程向更复杂、更艰巨的领域推进,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、安全管理要求的提高,作为建设者,我们更应总结经验、反思不足,不断探索更科学、更高效的安全管理模式。不能仅仅停留在靠应急管理、安全教育等管理措施来保障安全,更要靠先进的施工工艺技术、智能可靠的监测预警系统等措施,从本质上保障施工安全。比如在洞内每隔一定距离布设一套地质传感器,实时监测围岩应力、渗水量等关键指标,一旦围岩和支护变形超过阈值,就自动触发警报,灯光、语音提醒施工人员撤离;同时安装高清摄像头和语音对讲设备,项目部随时可查看掌子面现状,可直接与掘进面人员沟通,一旦发现异常,可立即下达停工撤离或加强支护指令。再比如联合一流大学、一流机械制造企业,加强创新研发,开发机械化、小型化的施工设备,甚至是自动化、信息化、智能化的施工机器,通过网络远程下达指令操作设备掘进,甚至自动识别判断掘进和支护,代替人力作业,人只在突发情况下干预,不再将人置于复杂、危险的施工环境之下。从管理措施保障,升级为工艺技术与智能系统赋能的“本质安全”,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。 |
|||
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
|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