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在干中学”——水电新兵的第一周成长札记


发布日期:2025-08-05 信息来源:二公司 作者:游正亚 摄影:刘海 字号:[ ] 分享

怀着憧憬与些许忐忑,我正式成为了水电一局大家庭的一员。从7月10日踏上施工一线的征程,这短短一周的入职培训,如同为我打开了一扇通往真实工程世界的大门。丰富的课程、前辈的倾囊相授,让我汲取了宝贵的养分。而其中,一句朴实却力重千钧的话深深烙印在我心底——在干中学。

这四个字,仿佛一把钥匙,瞬间解开了我作为一名工程新人的困惑与期待。它精准地道破了工程实践的真谛:理论是根基,实践是沃土。对于我们这些刚走出象牙塔、怀抱书本知识的大学生而言,首要任务绝非空谈概念,而是将纸上的公式、图纸的线条,在现场的轰鸣与汗水里找到落地的坐标。唯有深入一线,触摸冰冷的钢筋水泥,观察复杂的工艺流程,感受实际问题的千变万化,才能真正让知识“活”起来,让专业能力扎下根。

“在干中学”,它首先是一剂破除畏难情绪的良方。它告诉我们,不要惧怕现场可能出现的任何困难与挑战,因为每一次“卡壳”、每一个“没想到”,都是对理论知识最直接、最生动的检验与升华。图纸上的完美模型,在现场可能遭遇复杂的地质突变;课本里理想化的施工方案,在现实中需要应对千头万绪的协调。正是这些“意料之外”,逼迫我们去深挖原理、去请教前辈、去反复推敲,最终将静态的知识转化为动态解决问题的能力。这个过程,本身就是最有效的学习与成长。

同时,“在干中学”更是一种面向未来的行动宣言。它深刻强调了学习的持续性与终身性。工程技术日新月异,新材料、新工艺、新规范不断涌现。一周的培训只是起点,轮岗实践是深入“干”的开始,而整个职业生涯,就是一场永不停歇的“学”的马拉松。只有始终保持一颗如饥似渴的求知心,在每一次实践中主动观察、勤于思考、善于总结,不断更新知识储备,提升职业素养和综合能力,才能在这奔腾的时代浪潮中站稳脚跟,不被淘汰,并最终成长为能够独当一面的水电建设者。

这一周,公司为我们铺设了认知的基石,而“在干中学”则为我们指明了前行的路径与姿态。站在轮岗的起点,我心中少了初来时的迷茫,多了几分笃定。我已准备好,戴上安全帽,握紧图纸,带着“在干中学”的信念,投身到火热的建设一线。我深知施工一线,将用最真实的“考题”锤炼我,而每一次躬身实践,都将成为我专业生命里最坚实的成长印记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