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安全帽到施工图:一名新水电人的三十日职业觉醒


发布日期:2025-08-15 信息来源:二公司 作者:许嘉诚 字号:[ ] 分享

加入山阳抽水蓄能项目部的这三十个日夜,恰似一场理论与实践的深度对话。当安全帽第一次轻叩头顶的微凉触感犹在,而施工图纸上那些曾令人困惑的管线符号已渐次清晰,“水电人”这个称谓所承载的职业重量,正以最直观的方式重塑着我的职业认知。这段从懵懂到觉醒的历程,不仅勾勒出个人成长的轨迹,更让我看清了这条充满使命感的职业道路。

扎根一线,筑牢专业根基。作为水利工程专业的应届毕业生,我比任何人都更理解“绝知此事要躬行”的真谛。在未来24个月里,我的首要目标是完成从理论派到实战型技术员的蜕变。面对抽水蓄能电站这项融合地质、结构、机电等多学科知识的“清洁能源超级工程”,我制定了三维成长计划:建立“问题导向型”施工日志,每日标注技术疑点,每周与导师进行专题研讨;启动注册建造师(水利水电工程)备考,将规范条文与现场施工节点相互印证;积极参与“师徒结对”项目,在隧洞开挖定位、大体积混凝土温控等关键工序中积累第一手经验。

聚焦创新,探索技术融合。随着“碳达峰、碳中和”目标推进,新能源工程正朝着智能化、绿色化转型。三年规划中,我将重点突破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。目前项目部引进的BIM技术已实现施工全程三维可视化,我正主动学习相关软件操作,力争在年底前独立完成引水隧洞段的数字孪生建模。放眼五年发展,我期待能构建无人机巡检、物联网监测等技术在抽水蓄能电站中的应用,这不仅能提升施工效率,更能为工程安全提供数据支撑。或许五年后,我能成为既懂传统施工、又掌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。

着眼长远,践行使命担当。入职教育时,老前辈讲述的红旗渠故事仍在耳畔回响。我逐渐理解,每一座水电站都是人与自然对话的纪念碑。十年愿景里,我渴望参与那些更具民生价值的工程——或许是西电东送的某段输水廊道,或许是边远山区的微型水电网络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希望能建立“技术传承”的双向通道:既吸收老一辈建设者的经验智慧,也通过技术讲座、案例汇编等方式,将山阳项目的创新实践转化为行业共享知识,让的“严谨、务实、创新、奉献”的水电精神薪火相传。

站在山阳电站的观景平台上,望着正在崛起的上水库大坝,抚摸着安全帽上渐渐磨去的崭新痕迹,我突然明白,三十天前在签名墙写下的不仅是姓名,更是一份与江河的契约:以初心致匠心,以专业赴使命。在水利水电事业的长河中,我或许只是一朵浪花,但无数浪花汇聚,便能成就奔腾向前的壮阔图景。这便是我作为新一代水电人,对职业道路最坚定的注解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