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重庆抗战烽火到蟠龙绿色能源的时空交响 |
|||||
|
|||||
来重庆工作三年多以来,这是我初次到重庆市中心看看,洪崖洞、解放碑以及随处可见的防空洞……所到之处,不由被重庆特殊的历史底蕴所深深震撼。解放碑,碑体通高27.5米,八角形柱体设计,碑顶四面装有自鸣钟,不愧是中国重要的国家级抗战纪念设施之一。从全面抗战到重庆解放,从“精神堡垒”到“抗战胜利纪功碑”,再到“人民解放纪念碑”,它的经历,不禁让我想起公司在重庆参建的绿色电站——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。如今,市中心的万千防空洞并未沉睡,它们化身火锅店、轨道交通、纳凉胜地,融入城市血脉,在时空中奇妙地共鸣,而新时代下的绿色能源也正在为城市发展贡献力量。 历史的烙印与“现代化”的飞跃 1938年2月,日军对重庆展开疯狂轰炸,山城在硝烟中挺立。在长达6年10个月的无差别轰炸期间,为保护百姓,重庆人开凿了上千个防空洞——利用天然岩洞改建、在房前屋后挖掘小型避难所,甚至将城门洞化为庇护生命的屏障。这些地下空间不仅是战争的见证,更成为“愈炸愈强”精神的象征。十八梯大隧道惨案中,万人挤入缺氧的隧道,虽付出惨痛代价,却彰显了重庆人绝不屈服的意志。 时空流转,地下工程的使命从守护生命转向赋能未来。2024年5月30日,我国西南地区首座百万千瓦级大型抽水蓄能电站——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全面投产发电,实现了重庆和西南电网调节性电源的新突破,水电一局承建的引水系统如地下巨龙,穿山越岭,两洞四机布局的输水隧洞,以科技之力调峰填谷,每年可节约标准煤15.23万吨,减少二氧化碳排放39.87万吨,促进能源结构调整,助力国家“双碳”目标的实现。 抗战的担当与“碳中和”的使命 那年,突遇暴雨倾盆,洪流滚滚,最美建设者汛期抢筑蟠龙电站上库围堰。水电一局施工一线的工人们听闻汛情,毫不犹豫奔赴堤坝,他们争分夺秒,肩扛沙袋,将沙袋层层垒起阻挡洪流,汗水与雨水交织在一起,湿透了衣衫。雨中,工人们的身影在灯光的映照下被拉得很长,每一个动作都充满力量与决心,他们忙碌的身影成为一道独特的风景线。当最后一车沙袋抛投到位,晨曦中浮现出的临时堤坝场景,竟与抗战时期民众手递手传递城墙砖的老照片惊人相似。 地下防空洞与抽水蓄能电站,一旧一新,却血脉相连,前者在战火中“守护希望”,后者在和平新时代“点亮绿色未来”,八十年前用血肉筑起的精神长城,今天正被电建人用智慧与汗水浇筑成绿色能源的脊梁。我想,这是属于新时代的抗战,我们用清洁电流代替了枪炮弹药,让那份“愈炸愈强”的重庆魂,始终在钢筋混凝土中生生不息。蟠龙电站不仅是西南地区电网的“超级充电宝”,更延续了重庆人不屈不挠、“敢为天下先”的精神魄力。 从抗战烽火到绿色能源的时空交响 站在海拔千米的观景平台,俯视这座深嵌巴山渝水间的巨型“蓄电池”——重庆蟠龙抽水蓄能电站,我不由为此自豪,能有幸成为这座电站的“半路参军者”。还清晰记得三年前初到蟠龙工地时,电站还正处于主体工程施工的大干时期,而如今,4台单机容量30万千瓦的可逆式水泵水轮发电机组巍然矗立在地下厂房,水轮机低沉而激烈的轰鸣声与抗战时期防空洞里“愈炸愈强”的烽火声,仿佛在时空中奇妙地交响、共鸣。 从防空洞里的“愈炸愈强”到蟠龙电站的“地下长城”,昔日的防空洞变成今日的输水洞,往昔的烽火台化作如今的观测站,不变的是中国人骨子里的“愈炸愈强”、“敢为人先”的精神。多年来,水电一局建设者以“自强不息,勇于超越”的精神,攻克蟠龙电站复杂地质、多雨天气、斜井开挖、混凝土浇筑等多项技术质量难题,让这条“电力动脉”贯通群山,点亮未来。水电一局,正以跨越时空的智慧,助力重庆书写更加辉煌的精神史诗。 |
|||||
|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 |
浏览次数: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