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座拌合站的三十万方坚守
来源:二公司 作者:刘一民 摄影:刘一民 时间:2025-09-25

开篇:钢铁匠心的觉醒

2024年7月,当第一缕晨光穿透川西山谷,我——一座双卧轴强制式搅拌站,在水电一局导流洞工程建设的号角声中傲然屹立。锃亮的搅拌叶片、精密的电子秤量系统、流畅的输送管路,每一处细节都闪耀着现代工程机械的智慧。而我的使命,是为水电站导流洞这条“洪水走廊”浇筑足以抵御千钧之力的混凝土铠甲——导流洞的每一寸垫层、每一块底板、每一段拱顶,都将由我赋予生命。

第一章:精准的“混凝土交响乐”

身为工程“混凝土厨房”的主厨,我深知导流洞对材料配比的苛刻要求:垫层需如海绵般柔韧以吸收地基应力,底板需如磐石般稳固以抗衡激流冲击,边顶拱则必须拥有穹顶般的抗压强度。为此,我的双电机驱动系统日夜轰鸣,通过变频控制的电子皮带秤,将砂石骨料与水泥的配比误差牢牢控制在0.5%以内;无衬板技术的搅拌缸以每分钟60转的转速,将每方混凝土搅拌成色泽均匀的“工程琼浆”。

最难忘2025年汛期前的冲刺——为抢抓边顶拱衬砌窗口期,我的操作团队启动“三级联控”模式:中控室实时监测坍落度,现场实验员每30分钟取样检测,物联网系统将数据同步至监理终端。连续72小时的不间断作业中,我的轴端密封系统始终维持着3倍于常规寿命的卓越表现,最终以94.1%的单元优良率完成关键段浇筑。

第二章:镌刻在混凝土里的年轮

365个昼夜的坚守,让我从“新兵”成长为“老兵”。搅拌叶片上的耐磨涂层已磨损了1.2毫米,但双卧轴依然强劲如初;控制系统的芯片记录着2875次配方调整,每一条指令都精准对应着导流洞不同部位的独特需求。当第三十万方混凝土注入罐车时,项目部为我授予的“功勋设备”标识,恰是对这段征程的最佳注解。

终章:流动的混凝土丰碑

如今,导流洞已披上完整的混凝土铠甲,而我的故事仍在续写。那融入洞身的三十万方混凝土,既是现代施工机械精准高效的见证,更深刻诠释着“大国工匠”的深层内涵——以毫米级的精度守护工程生命,用智能化的创新传承建造智慧。当未来洪水奔腾而过时,每一滴飞溅的浪花,都将吟唱这首由钢铁与混凝土谱写的磅礴史诗。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