测绳万里路:一名高原测量员的匠心之旅


发布日期:2025-08-22 信息来源:二公司 作者:曹烨 字号:[ ] 分享

自重庆蟠龙于氤氲雨幕中校准第一根测绳起,至赞比亚卡夫拉夫塔在赤土骄阳下复验首组坐标,再到当下于西藏高原凛冽寒风中紧盯着全站仪屏幕——五载春秋已逝,足迹遍布三大洲;历经三代仪器更迭,三度丈量山河变迁。

第一章:雪域初征——于高原的律动中学会稳立

四月的藏北高原,残冬尚未退去,冷意彻骨。当越野车驶过海拔4000米的垭口,绵延的雪山映入眼帘,然而接踵而至的却是胸腔的闷痛,仿若无形之手紧扼肺叶,每一次呼吸都带着如冰碴般的艰涩。抵达项目部的首个夜晚,剧烈的头痛远超预期,太阳穴好似被螺丝刀用力拧紧。耳鸣从微弱的嗡鸣声逐渐变为密集的鼓点声,与窗外呼啸的北风交织在一起,奏响了这片土地的“欢迎曲”。

“熬过去便会好转”成为彼时唯一的信念。白天负重攀爬,仅仅二十步便需扶着石头喘息。阳光刺眼,指尖却冻得僵硬麻木。在辗转难眠的寒夜,总会忆起重庆蟠龙那温润的青翠山峦、草木的芬芳,以及那碗能抚慰疲惫的深夜麻辣面。在此处,连饮水都需屏息细啜,唯恐呛咳引发更剧烈的痛苦。

转机于第三周的狂风午后降临。三脚架在呼啸的狂风中摇摆不定,协作队的藏族大哥见状,未发一言,屈膝下沉,以血肉之躯抵住冰冷的架腿。藏袍粗粝的下摆扫过碎石,他稳如泰山般说道:“在风中架设仪器,要像坡上的牦牛一样,将重心向下沉!”近半小时的稳固坚守,直至数据确定。起身抖落尘土时,腰间转经筒轻轻作响,他说:“你们修建导流洞,是给雪山开辟活路。帮把手,是理所应当的。”那掌心的温度透过仪器背带传递过来,胜过所有的取暖设备,耳鸣竟也悄然停止。原来高原反应并非刁难,而是大地无声的教诲:唯有并肩携手,方能在狂风肆虐之地稳固扎根。

第二章:冰火熔铸——数据背后的生命分量

导流洞勘测,方显高原工程的真正考验:洞外狂风如刀割般凛冽,洞内寒气透骨,镜片反复凝结雾霭,需揣在怀中用体温驱散;破碎岩层随处可见,架设仪器前清理碎石便是对体力的考验,久蹲起身时的眩晕已成为常态。然而,真正震撼心灵的,是每一个“毫米”背后所承载的生命之重。

在重庆蟠龙,计算的是抽水蓄能的精准落差,关乎机组日夜稳定运行;在赞比亚卡夫拉夫塔,关注的是供水管道的精细坡度,决定着万千村民能否畅饮清泉;在这片雪域高原,导流洞的每一组坐标,都连接着融雪江流的命脉——汛期确保导洪安全,旱季保障水源灌溉,下游的青稞田、牧民的毡房家园,皆依赖这条“水脉”的畅通守护。

洞口轴线测量时,强烈的紫外线将仪器屏幕炙烤得苍白一片,读数疯狂跳动。我俯身调试,汗珠滴落在键盘上。协作队的洛桑师傅默默走上前,解下那散发着酥油气息的藏蓝围裙,轻轻覆盖在仪器上,瞬间屏蔽了直射的强光。他咧嘴一笑,脸上的皱纹嵌着搬运钢筋留下的铁锈,说道:“烈日也在欺负它呢。”凝视着恢复稳定的数字,猛然想起他清早的低语:“家中的牦牛群,就在河谷下游。”那一刻,头痛的余波仍在,但按下确认键的指尖,却带着前所未有的力量与坚定。原来测量数值的意义,并非孤立存在——它熔铸着围裙的温热,牵系着河谷间悠闲的牦牛群,更承载着高原同胞质朴而深沉的祈愿。

历经高原历练的队长,耳廓早已被寒风刻蚀出沧桑的痕迹,却能在蜂鸣声中辨别出“0.1毫米”的细微差别。跟随他的身影,见证过无数场景:在寒风中搓揉冻僵的手指以精准绘制图纸线条;虽语言不通但眼神坚定,通过比划传授测量规范。他说:“高原上的数据,须比经堂的经文更容不得丝毫差错。”此情此景,令人刻骨铭心:雪域的功绩,并非依靠蛮力取得,而是将“精准”二字铸造成对生命的虔敬与执着。

第三章:丈量无疆——从山河经纬到心灵感悟

五载光阴的磨砺,脚底的硬茧比校准过的铜锤还要坚硬。直至驻足于西藏经幡飘扬的高原,方才深刻领悟:我们丈量的,岂止是960万平方公里土地的起伏脉络?更是走出国门后,需以精诚之心与世界交流的每一寸热土。

初到重庆蟠龙时,“精准”不过是将误差控制在毫厘之间的技术目标;远赴赞比亚旷野后才明白,测量仪的镜头深处,还需映照出黑人兄弟对清水的渴望目光——项目通水的瞬间,他们粗糙的手掌摩挲着管壁,眼神炽热,与此刻洛桑师傅谈及牦牛群时的眼神如出一辙!无论是蟠龙的基点坐标、赞比亚的水准标尺,还是雪域的全站仪棱镜——我们举起的,从来不是冰冷的器械,而是承载着不同肤色、不同文化土地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共同向往。

雪域之夜,熟悉的耳鸣如期而至,却不再令人痛苦难耐。它成为了忠诚的旅伴,低语着重庆雨雾中测绳的刻度印记,赞比亚烈日下卷曲的图纸边缘,高原寒风中凝固的书写瞬间。五年的征程,从“会测量”迈向“懂测量”,其区别并非全在于技法的精进,而在于灵魂深处的觉醒:中国工程师的脚步,既要丈量祖国的湖海山川,亦应迈向更为广阔的世界。建设者的初心超越国界,正如导流洞旨在引导融雪流向所需之处,我们的专业技艺,亦应流向亟待改变与发展的远方热土。

藏族大哥亲手种植的格桑花悄然绽放,紫红与纯白相间,在劲风中摇曳着生命的坚韧。他说:“根深,才能致远。”五载的跋涉,跨越平原与高原,连通海内与海外,最终悟得:测量人的路途永无止境,恰如手中的仪器,既要精准校准大地的经纬,亦要为世界这张宏大拼图贡献更精确的刻度。测量人笔下描绘的,绝非生硬的边界线条,而是写给大地的“和解书”——为华夏故土,亦为天涯友人。而那些与高原反应搏斗的昼夜,跨越千山的足迹,终将在岁月深处凝结成一句箴言:双脚丈量的土地有多广阔,胸襟容纳的天地就有多宽广。

雪域高原的数载时光,宛如一把精密的水准仪,不仅清晰地勾勒出我一路攀登的足迹,更精准地丈量出职业生涯的厚重与意义。






【打印】 【关闭】
浏览次数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