|
||||
|
||||
|
10月24日,公司申报的《BIM技术在装配式地铁车站主体结构施工中的应用》在东三省一区BIM技术应用大赛中荣获二等奖。 此项BIM技术成果以公司承建的深圳地铁15号线为BIM试点项目展开研究,该项目涵盖两站两区间,周边交通复杂;土方开挖深度达17.54米至18.76米,涉及多种地质土层并穿插弧石,基坑为复杂多级放坡且含异形放坡面,开挖难度极高;同时施工空间狭小,导致预制构件运输与吊装困难,构件生产安装精度要求严苛,加之多专业交叉作业频繁,进一步增大了协调难度。 围绕施工重难点,公司BIM团队将BIM技术深度融入装配式施工全流程关键环节。通过建立装配式车站WBS分解模型、在虚拟环境中模拟不同场地的规划方案、对装配式拼装方案进行施工组织流程模拟等,从而精准指导预制构件生产与运输,优化施工工序逻辑,进一步实现全流程数字化管控,为施工决策提供数据支撑。 公司BIM团队通过BIM技术,实现了多维度的创新突破。预制构件装配技术层面,构建“精度控制+智能装备+质量追溯”三位一体体系。通过BIM建模对装配式车站进行全维度虚拟复刻,实现预制构件的高精度装配。在打石山站顶纵梁施工中,更是以虚拟拼装替代传统实体试拼,减少现场调整时间,避免返工损失;引入智能装配设备联动BIM数据,同步提升装配效率与精度稳定性;创新集成BIM与二维码技术,为成品构件配备唯一“身份证”,借助手机NFC或RFID设备,实现从生产浇筑到现场安装的全生命周期质量追溯,让质量管理从“事后核查”转向“过程可控”。施工现场智能化管理层面,打造“BIM+物联网”协同管控闭环。将实时监控系统与BIM模型深度耦合,动态采集现场数据,精准捕捉空间冲突、工序衔接等风险点。依托BIM平台构建数据分析模型,对生产进度、资源配置、成本消耗进行量化研判,仅工程预算环节便凭借模型直接导出的工程量数据,大大提升造价核算效率,为施工方案优化、协同调度提供数据支持。绿色建造层面,项目团队依托BIM技术进一步优化施工方案。通过施工过程模拟分析提前规避资源浪费环节,在预制构件生产中对堆存底座开展多方案对比,在保障受力安全的前提下选定钢结构底座设计,相较传统混凝土底座既节约造价,又因可回收再利用特性减少资源浪费,实现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双赢。 此次BIM技术创新成果,正是水电一局践行“全面深化改革三年行动”与两项主题实践活动的生动实践。在改革深化背景下,项目团队以数字化转型为抓手,打破传统施工管理模式,将技术创新融入施工全流程,推动装配式建造从“经验驱动”向“数据驱动”跨越,既夯实了工程质量安全基础,又通过提质增效、绿色低碳等实效,为公司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劲动能。 |
||||
|
【打印】
【关闭】
|
||||
|
|